在過去8年裡,康哲經歷了東北師範大學、北京大學、哈佛大學三所學校的開學。她覺得,“數哈佛的開學最不熱鬧”。
  她已經記不清本科開學時的熱鬧樣子,只能說出幾個關鍵詞:填材料、辦卡、整理宿舍、開會、軍訓。去北大報到的第一天,她說也差不太多,一個更為直觀的感受是“擠”——— 人多,擠來擠去。
  哈佛大學的開學,簡單得讓她沒覺得那天發生了什麼事。在這座培養出 8位美國總統和44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校園,大學開學第一天,沒有標新立異的橫幅,沒有熙熙攘攘的迎新點,也沒有專門的迎新晚會。康哲記得自己去沃爾瑪買來傢具零件,在兩個月前就找好的宿舍里,一鎚子一釘子地組裝傢具。
  9月,中國迎來新一批大學生開學報到的日子。同時,也有不少中國留學生飛赴大洋彼岸。關於大學開學的各種報道,時隔一年重新擠上媒體頭條。這些年輕人,就這樣開始了大學第一天的“第一課”。
  迎新標語折射出這個年代的時代特征
  前不久,康哲剛從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拿到她的第二個碩士學位。不少中國學生,也剛剛邁進美國大學的校園。
  來自福州的19歲姑娘陳韻正是其中一位。8月20日,她自個兒拖著行李箱,轉了4趟航班,跨越半個地球,從中國的福州抵達美國的里士滿,開始了她的4年大學時光。
  迎接他們這些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新生的,只有一個老師,兩三個學長學姐。“他們在宿舍門口跳著舞迎接我們。”陳韻正當時有些驚訝,後來才得知,這是這所大學每年迎新的一種傳統。高年級的學生要經過3輪面試,才能申請到迎接新生的職位。
  一切都看起來很簡單。即便是本土的學生來校報到時,雖然有父母開車送來,也幫著搬行李,但是並沒有中國大學開學時的熱鬧景象。
  這和康哲一年前經歷的哈佛開學十分相似。她想了想一年前入學第一天的場景,“沒什麼印象了”。
  “美國學生比較獨立,迎新時針對個人的比較多。”康哲告訴記者。已經在紐約一家公司工作的她一邊笑一邊向記者介紹,和她一起入學的同學中,有的拖家帶口,有同性戀,也有變性人,針對不同的人群有專門的人負責迎接。
  相比之下,中國大學的開學要隆重很多。“學校里很多‘歡迎新同學’、‘歡迎北大新生’的橫幅,有些到今天還掛著。”這是來自四川的吳永琪剛進北京大學報到時的第一印象。幾乎同樣的話,也出現在清華大學大一新生趙洋的口中。
  甚至,每到這個時節,在網上會專門出現一個各大學迎新橫幅的“集錦”。今年引起諸多關註和爭論的是,一些大學將新入學的師弟師妹們稱作“小鮮肉”、“小妖精”。
  據河北農業大學大一新生小許介紹,“歡迎新生”的橫幅幾乎無處不在。她和媽媽在校園逛時還特別留意了一下,從進學校大門,到報到處,再到食堂門口、操場上、宿舍樓前、超市門前、學院門口,以及學校的大電子屏上,迎新橫幅有幾十條。
  “這是中國大學開學的一大特色。”高等教育研究專家、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胥青山告訴記者,“迎新標語折射出這個年代的時代特征。”
  據這位教書教了30多年的大學老師講,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橫幅上的標語,多是“歡迎你,未來的工程師,五湖四海等待你建設”;“文化大革命”時,變成“上大學,管大學,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大學”;四人幫粉碎後,高考恢復,大學橫幅上寫著“把四人幫耽誤的時間奪回來”;現在的大學橫幅,胥青山舉的一個例子,正是武漢大學今年打出的橫幅“不拼爹,拼自己”。
  有些人對這些橫幅解讀得饒有趣味,但胥青山對此一直持批評態度。他認為沒必要刻意宣揚這種迎新口號。
  今年剛入讀日本大阪市立大學的留學生嚴俊,沒有在學校看到橫幅,甚至見到的學生、家長也不多。“大家都住在學校外面的宿舍,或住在家裡,各忙各的,除了後來上課,很少見到。”嚴俊說,“感覺不像開學。”
  我覺得這樣不好,太依賴父母了
  康哲記憶中的哈佛開學,第一天比較冷清,後面的“新生周”則開始熱鬧起來。一系列派對將“新生周”串聯起來。宿舍樓下、草坪上經常會有一些聚會活動,有吃有喝,自願參加,可以藉此機會熟悉新同學。
  陳韻正剛到學校時,也拿到一張一周的迎新活動的清單,自主選擇參加哪個或者不去哪個。
  中國大學的開學,最熱鬧的往往是第一天。陳韻正開學典禮的那一天,正好是清華大學的新生報到日。趙洋吃完早飯,進清華東門去報到。“人很多,特別多,太多了”,他想起當時的情景,一連說了三個“多”。
  “道路兩旁坐著的全是家長。”新生開學,家長也算是中國大學里的一道風景線。在上海大學、華中師範大學,還專門開闢出體育館的場地,供陪孩子來上學的家長住宿、休息。“我覺得這樣不好。”趙洋帶著一種略顯稚嫩的聲音說,“清華的學生不該是這樣的,這樣太依賴父母了。”
  武漢大學的迎新點,還專門拉出一條“獨立自主,從大學報到開始”的橫幅。清華另一位新生,在來校之前,專門找媽媽學了怎麼縫紐扣。而當他得知一個雲南昭通的同學,自己“坐了幾十個小時火車”來的時候,簡直“驚獃了”。
  廖仕琪是武漢一家都市報專門報道高校新聞的記者。今年大學開學,她去了十餘所學校,“送孩子上學的父母比較多”,這是她已經熟悉的一個印象。
  今年不同的是,因為大學對貧困生的招生指標增加,校園裡多了很多農村父母的身影。“他們一般穿著不怎麼講究,講地方方言,黃土高原的面色。”從農村長大的小瑩說,“一看就看得出來。”
  這些父母要麼守著行李,要麼跟孩子在校園裡跑來跑去填材料,有的在宿舍幫孩子收拾床,當新生們將“迎新大禮包”里的要求一一完成,大學的報到就算結束了。
  不過,據廖仕琪介紹,武漢很多大學的開學,也有很多積極的改變正在發生。華中師範大學採取網上迎新,削減了很多需要在學校到處跑腿的項目,陪學生來上學的父母明顯減少了很多。中國地質大學,開學後沒有立即開始軍訓,而是通過一個開學教育周,讓學生接受校史校訓教育——— 這正是胥青山在武漢大學多年開設的大學文化課程中所提倡的。
  這在哈佛大學、劍橋大學、威廉瑪麗學院以及日本的不少大學,非常常見。“這種傳統和保守,非常值得尊重。”胥青山加重語氣對記者說。
  你們來這裡,是為了成就一個正派的人
  在隨後的幾天里,陳韻正被帶著參加學校的派對,介紹會。一次在湖邊、星空下,光著腳聽露天音樂會,陳韻正說“這算是人生中最浪漫的事之一”。在一次交流活動中,她的學長學姐講到興頭上,還跳上舞臺,即興說唱起來,“沒有任何彩排”。
  開學第一天晚上,新生們還被帶到校長住的地方,每個宿舍樓的學生特賣力氣地大喊“西南部是最棒的”等口號(西南部是指學生們住在校園的西南部),一直到把校長喊出來,給大家唱歌。
  可是這個平時總是西裝革履的校長,並不太招陳韻正的喜歡,“他說話太低沉,有時候會破壞氣氛”。這差不多是他們和校長的第一次見面。
  康哲見到校長是在哈佛的開學典禮。“比較正式的活動也就是開學典禮吧。”康哲說。在劍橋大學,甚至連開學典禮都沒有,據劍橋大學科技政策專業畢業的鄧晶介紹,“因為人太多了,學校也沒有裝下這麼多人的地兒,所以也就不辦了”。
  但劍橋的開學,讓之前都沒有離開過家的鄧晶覺得很“溫馨”。本科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她,回憶多年前剛上大學時,“學校只有中規中矩的迎新,帶你到宿舍就完了”。在劍橋,她開始接觸的多是中國學生,慢慢地和本土的學生也熟絡起來,“剛走出的那種恐懼很快也在逐漸消失”。
  要說最莊嚴的開學典禮,應該還算日本大學。大阪市立大學的開學典禮在當地一家大型體育館舉辦,學生們全都自覺地穿上西裝參加,包括嚴俊。
  中國大學開學典禮上校長講話,往往會成為網友們討論的熱點。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,校長王恩哥對2014級新生的寄語演講是“守正篤實,久久為功”,吳永琪只記得,“校長還囑咐我們看管好自行車”。清華大學開學典禮的校長演講讓趙洋睡著了,因為“講話實在是太長了”。倒是演講的校學生會主席讓不少人眼前一亮,“風度儒雅,語言幽默自然,讓人嚮往”。
  陳韻正所在大學的開學典禮上,臺上領導講了什麼,大多她也記不清了,只記得一句話:你們來這裡不要為了學一個好專業,也不要為了好成績而迎合家長,而是為了成就一個正派的人。
  開學典禮後,陳韻正和所有的新生排成一隊,走過學校最古老的建築瓦倫樓,她的學長學姐站在樓的另一頭迎接新生們,跟每一個人逐個擊掌,結束後在草坪上聚餐。
  就在和高年級學生愉快地擊掌和聚餐之前,陳韻正曾和其他同學一起,面對著穿著正式西裝的學長學姐,在建於1695年的瓦倫樓前,宣讀“不剽竊論文”等誠信的誓言。
  (《中國青年報》)
  (原標題:大學“第一課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r46krwo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